首页 > 热点

抗击流感病毒,除了奥司他韦还有其它招!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气温骤降,天寒地冻,身边感冒的人多了起来,再加上今年呼吸道疾病种类繁多,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新冠病毒等等一个个让人应接不暇,更不用说流感病毒这个年年翻新花样的老朋友。应该如何应对呢?

预防流感第一条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建议在每年流感季节来临前完成接种。这是因为疫苗需要一定时间产生抗体,所以提前接种疫苗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免受流感的侵袭。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疫苗并不是接种一次就可以永久免疫的,病毒的RNA在复制过程中极易变异,这样就导致每年的流感病毒都不太一样,所以每年接种当年“流行”的那一款流感疫苗,以保持免疫力的更新才能有效防住流感病毒哦。

鉴于呼吸道疾病呈现多种病原体共同流行的态势,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建议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性疾病人群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儿童在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接种肺炎球菌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

抗流感病毒用药

流感病毒药物是接种疫苗预防流感的有效辅助措施,但不能代替疫苗。除了鼎鼎大名的奥司他韦,能够对抗流感病毒的药物还有扎那米韦、玛巴洛沙韦等,它们的适应症都是流感,都是在症状出现后越早使用效果越好,具体在使用过程中还有一些差别。

1.奥司他韦。是目前研究较充分和临床经验最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治疗2周龄及以上流感患者,还可用于1岁及以上患者流感预防;出现症状48小时内使用,需要每天给药2次,持续治疗5天;应避免在奥司他韦用药前2周内或给药后48小时内使用减毒活流感疫苗;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

2.扎那米韦。扎那米韦无口服剂型,一般为吸入粉雾剂,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扎那米韦对流感病毒具有高度选择性,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可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病毒的释放和在体内的扩散,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与其他药物相比,缓解症状的时间可能更短,可用于治疗7岁及以上流感患者;需要每天给药2次,持续5天;不应复溶于任何液体中,也不推荐使用雾化器或呼吸机给药;有乳糖或牛奶蛋白过敏史者应避免使用;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腹泻、恶心等。

3.玛巴洛沙韦。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可阻断病毒基因的转录起始阶段,在流感早期即可发挥作用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少数可以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药物。

一般可用于5岁及以上流感患者;出现症状48小时内单次服用即可;不应与含有高价阳离子的轻泻药、抗酸药或含有铁、锌、硒、钙、镁的口服补充剂、乳制品等同服;重度免疫功能受损的儿童应避免单药治疗;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等。

4.帕拉米韦。常用剂型为注射液,需静脉滴注,一般可用于6月龄及以上流感患者;出现症状48小时内单次使用即可,重症可适当延长疗程;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药物都是处方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能自行随意用药。

  流感的对症用药

对于错过48小时抗病毒用药黄金时段的小伙伴,对症用药是缓解流感不适的另一选择。发热、咳嗽、鼻塞、喉咙痛、头痛和疲劳,应对各种不舒服也都各有“药招”

1.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可以缓解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2.化痰药:如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可帮助痰液排出。

3.镇咳药:如右美沙芬、止咳糖浆等,有效镇咳,但咳嗽有痰时不建议使。

4.抗过敏药:如氯雷他定、息斯敏等,可减轻过敏引起的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另外,还可用生理盐水喷鼻或冲洗鼻腔减轻鼻塞症状。

5.中药治疗流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病毒、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可以帮助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等。

需要注意的是流感是一种病毒感染,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但如果流感合并细菌感染就需要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严格遵守医嘱,避免出现耐药性。

除了用药治疗流感,多喝热水也是让自己更舒服的方法,有助于身体排出毒素并维持体温,可以选择饮用果汁或其他液体来增加口感。充足的休息也非常重要,病愈后可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以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结语

抗流感病毒药物是治疗和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流感患者早期使用更能显著缓解流感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降低病死率。推荐使用的抗流感病毒药物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为一线推荐,扎那米韦玛巴洛沙韦和帕拉米韦可以作为替代选择。

参考资料:

1.冯婉华,莫小兰.除了奥司他韦,儿童还能选择哪些抗流感药[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3,20(10):129-131.

2.合理用药|6类常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用法用量一览表,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OL.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