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死亡人数也越来越多。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缺乏对糖尿病药物知识的了解,跟风用药、随意停药、随意合并用药,导致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合理选择糖尿病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控制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合理、经济用药就至关重要。
1.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一组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糖尿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等,病程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异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引起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截肢、失明、肾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
2.糖尿病药物种类
口服降糖药分为如下几种:
①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磺脲类药物,包括格列本脲、格列吡嗪,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或称苯甲酸类促胰岛素分泌药物(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②非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双胍类 (二甲双胍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③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酮类,包括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只有在胰腺分泌功能还正常的情况下才可选用。
3.服药时间
绝大多数降糖药应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其目的是在体内营造一个药物环境,就餐后药物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使血糖不升高。如餐后服药,由于药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往往是餐后血糖先升高,药物吸收后再降低。相比较,前者降糖效果好。当然也有些药在餐后即时服用,是因该药胃肠反应较大,如二甲双胍等。另外有些药要求进餐开始同时服用,是因该药物吸收快,用餐时正是药物发挥降糖作用的时间,如那格列奈等。
4.对症用药
血糖高应服用降糖药是常识,但是否对症用药往往被忽视,从而常造成治疗过错。例如磺脲类药,可刺激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从而可降低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其降血糖快、效果好。如果患者没有高胰岛素血症,服用磺脲类药物是正确的,但如果患者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服用磺脲类药则是错误的。这样将导致高胰岛素血症更加严重,而且会加重胰腺负荷,长此以往可导致胰腺功能衰竭。
5.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是治疗糖尿病的最佳选择。联合用药可使每单药的选用剂量减少,当然副作用也减小。每单药间有互补性,能更好适应患者多变的病情。常用的联合疗法,如磺脲类+双胍类或葡糖苷酶抑制剂、双胍+葡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治疗+双胍类或葡糖苷酶抑制剂等。联合用药的一般原则是,2种降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联合选用,不提倡3类降糖药物联合选用。
糖尿病作为一种伴随终身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由于该病病程长,患者个体差异大,对药物的选择和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方面都有很大区别,所以糖尿病患者需在专业的医生或者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参考资料:
合理用药百科《糖尿病合理用药,七个重点须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