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脸上长“脚气”?这几招助你摆脱困扰!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连绵阴雨,加上夏季又闷又热又湿,这下脚气可算是找到了狂欢的理由。得了脚气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拿它没办法,痒!抓心的痒!万虫蚀骨的痒!痒得让人怀疑人生!

今天大参林慢病服务中心执业药师陈烽来带你认清这个折磨人的“小妖精”,教你如何用药“打败”它!

陈烽

大参林慢病服务中心执业药师

“脚气”真的会长在脸上吗?

答案是:会!脚气,或称“香港脚”,实际上是足癣的俗称,它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足部浅表真菌感染。其实,脚气并不是脚的专属,它的根本原因在于皮肤癣菌的感染。因此,无论是脚还是脸,只要有皮肤覆盖的地方,就有可能被感染。

当脚气患者频繁用手去搔抓患处时,就有可能将病菌传染到手或身体其他部位。特别是家里养猫养狗的情形,如果宠物舔舐/接触了感染脚气的脚,随后再接触人的脸......于是,脚气病菌就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至人的脸上。

“脚气”类型及用药方案

“脚气”类型可分为:水疱型、趾间型以及角化型。

1.水疱型

此类脚气通常表现为足底和趾间出现水疱,水疱可能成群或散发出现,其壁较厚,疱液清,患者自觉剧痒。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局部出现脱屑现象,周边陆续出现新起水疱。如继发细菌感染,疱液将变浊并呈脓性,局部可出现糜烂、渗液或肿胀,并伴有疼痛,易引发淋巴管炎等并发症。

用药方案:

应选择比较温和的制剂,如各种抗真菌的乳膏剂或溶液剂,如咪康唑、酮康唑、特比萘芬等。同时,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和剥脱作用显著的酒精类制剂(如复方土槿皮酊、复方苯甲酸酊等),以防加重症状或引发其他不良反应。

2.趾间型

该类型常发生在足部第3~4和第4~5趾间,皮损严重时表现为趾间呈现浸渍发白的状态。在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后,可见其下存在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感明显。此类病变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丹毒或蜂窝织炎,并伴随疼痛。该类型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着不透气鞋袜者,夏季多发。

用药方案:

初步建议使用温和的散剂或粉剂(如硝酸咪康唑散等),以促使局部收敛并保持干燥。待局部条件改善后,再使用乳膏等其他剂型。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较强或具有强烈角质剥脱作用的酊剂。

3.角化型

该类型通常病程较长,皮损范围较广泛,具体表现为足跟甚至整个足底及侧缘角质显著增厚、伴有脱屑及干燥现象。特别是在冬季,足跟及足缘可发生皲裂现象。

用药方案:

首先,推荐选用具有剥脱作用的软膏,如5%水杨酸软膏、复方苯甲酸软膏等,外涂或中药浸泡,待增厚的角质剥脱后,再进一步使用抗真菌乳膏以巩固疗效。

其次,若患者足部出现皲裂症状,建议可加用尿素软膏等保湿剂,以缓解皮肤干燥及皲裂现象。

一般疗程至少需持续4周,以确保病灶得到全面治疗。必要时可联合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以加快治疗进程。此方法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且复发率低等优点,对治疗手足癣效果显著。

需要注意,浅部真菌病不是脚气那么简单,其潜在危害不容小觑,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特别是以下三类患者尤其要警惕。

糖尿病患者;

免疫抑制患者,包括免疫缺陷患者;

正在接受肿瘤化疗或大量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

如何预防“脚气”?

1.注意个人卫生。手足部洗浴后务必及时擦干,特别是趾指间,避免长时间将手足浸泡在水中。当手掌、足底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如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以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2.确保鞋袜的清洁与干燥。选择透气性好的鞋袜,并勤于更换、烫洗和晾晒。必要时可定期喷洒如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

3.重视公共卫生。维护家庭环境卫生及公共场所如浴池、泳池、宿舍等场所的卫生状况。避免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拖鞋、毛巾、浴盆、指甲刀,并避免赤足行走等。

4.积极治疗癣病。对于自身存在的甲癣、体股癣等癣病(特别是甲癣),应积极治疗,并同时关注家庭成员的癣病状况,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宠物,应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发现癣病,应及时治疗。

脚气虽然顽固,但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就一定能够打败这个“小妖精”,让我们的皮肤重获健康!

参考来源:

1.中国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工作组等."中国手癣和足癣诊疗指南(科普版2022)."中国真菌学杂志002(2022):017.

2.广东卫生信息 微信公众号 2017-04-29 【震惊】女孩满脸长满水疱,原来是脸上长“脚气”?!九成广东人受这种病困扰!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