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手下留壳!这些海鲜壳竟也能入药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贝类海鲜因肉质肥美、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喜爱,例如餐桌上常见到的蛤蜊、毛蚶、生蚝、鲍鱼等。通常人们在吃完肉之后,便将壳体丢弃。孰不知,这些海鲜壳其实也是非常有用的中药材。那么作为中药,贝类们是以什么部位入药它们又具有哪些名称和功效呢?今天我们就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些的贝壳吧。

贝壳类中药概况

我国是最早将海洋生物用作药物使用的国家之一。《神农本草经》首次记载了贝类中药,明代《本草纲目》将贝壳类中药列入介类(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中草药大辞典》以及《中华海洋本草》等诸多本草文献书籍中也收录了丰富多样的海洋贝壳类中药。《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有蛤壳、瓦楞子、牡蛎、石决明、海螵蛸、珍珠、珍珠母等7种海洋贝壳中药材。

蛤壳

蛤壳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贝壳。味苦、咸,性寒,归肺、肾、胃经。具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可用于痰火咳嗽、胸胁疼痛、痰中带血、瘰疬瘿瘤、胃痛吞酸等症;外用收湿敛疮,可用于治疗湿疹、烫伤等。

含蛤壳的代表方剂为黛蛤散,由青黛和蛤壳组成,具有清肝利肺、降逆除烦之功效,用于肝火犯肺所致的头晕耳鸣、咳嗽吐衄、痰多黄稠、咽膈不利、口渴心烦等症状。蛤粉还可用作中药炮制的辅料,比如使用蛤粉炮制阿胶可以降低其滋腻性,增强疗效在临床中,蛤粉多用于煎剂,需包煎。

瓦楞子

瓦楞子,别名蚶壳、瓦屋子,为蚶科动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贝壳,其壳上有棱如瓦垅而得名。其味咸、性平,归肺、胃、肝经,具有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癥瘕痞块、胃痛泛酸等症。《本草纲目》记载“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

瓦楞子生用,咸能软坚,消瘀散结,并化痰积,可治尿路结石之尿道疼痛、小便不利等症,常配伍滑石等药;当治疗瘿瘤或瘰疬时,可将瓦楞子与海藻、昆布等药材配伍使用;治疗气滞血瘀及痰积所致的痞块、痰核结节时,也可与三棱、莪术、鳖甲等配伍应用。瓦楞子还能够中和胃酸,缓解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反酸、胃灼热等症状,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部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一般多用瓦楞子火煅后的煅瓦楞子。

牡蛎

牡蛎俗称生蚝、海蛎子,入药的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的贝壳。《本草纲目》记载:牡蛎肉“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而牡蛎壳则可“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传统中医药认为,牡蛎壳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症瘕痞块;煅牡蛎具有收敛固涩、制酸止痛的功效,用于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崩漏带下,胃痛吞酸。治疗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时,常与龙骨等配合应用;治疗邪热伤阴、虚风内动等症时,可与龟板、鳖甲等配伍应用;治疗自汗、盗汗时,可与麻黄根、浮小麦同用。

现代研究表明,牡蛎壳主要是由矿物质、蛋白质及蛋白多糖等有机物构成。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包括钙、铁、锌、镁、钠等。由于碳酸钙占壳重的90%以上,因此牡蛎壳也可以作为钙制品的主要原料。

石决明

石决明,别名鲍鱼壳、鲍鱼皮、关海决等,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从石决明的名字就能判断此药的主要功效,其中“决明”二字是指其有明目之功效,是眼科的常用药,所以《名医别录》载:“主目障翳痛,青盲;久服益精轻身。”

石决明味咸、性寒,归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生石决明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痫抽搐、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骨蒸痨热、淋症;煅石决明用于疮疡久溃不敛,胃酸过多的胃脘疼痛及外伤出血。

石决明临床应用与平肝明目有密切关系,如以石决明为君药的石决明散,具有清热平肝,明目退翳,祛风散邪的功效。麝珠明目滴眼液中也含有石决明,主要用于老年性初、中期白内障,视疲劳;症见眼部疲倦、眼酸胀痛、眼干涩、视物模糊等症。

结语

海洋贝壳类中药的功效以安神潜阳、平肝明目、软坚散结为主,在中医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它们的主要成分大都是碳酸钙,但是功效还是有区别的,现代研究发现,不同贝壳类中药中含有种类或含量不同的微量元素,可能与其功效存在相关性。单独使用某种贝壳类中药治疗的疾病有限,临床上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参考文献

吴丽竹,郭溶,祝溢阳,等. 海洋贝壳类中药化学成分组成与煅制机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24,47(3):774-778.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