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全副武装式”防晒,真的有必要吗?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不知从何时起,街头巷尾涌现出众多“防晒战士”:超大檐帽、防晒面罩、冰袖,甚至包裹全身的连体防晒衣……大家对阳光似乎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这种“武装到牙齿”的防晒方式,真的科学吗?今天,安安将带你拨开防晒迷思,解锁阳光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什么要防晒?

阳光中的紫外线(UV)堪称皮肤的头号敌人。紫外线主要包括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和短波紫外线(UVC)三种,其中UVC基本被臭氧层吸收,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UVA和UVB。

中波紫外线是一个狂暴的“破坏者”,其波长较短,主要作用于皮肤表层。当皮肤长期暴露在中波紫外线下时,会出现红斑、水肿等炎症反应,严重时表皮细胞会坏死,进而导致脱皮现象。而长波紫外线则更像一个隐匿的“杀手”,它能轻松穿透表皮层,直抵真皮层,悄悄地破坏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虽然不会立即引发明显的晒伤症状,但却会加速皮肤老化,使皱纹、松弛等问题逐渐显现,同时增加皮肤癌的发病风险。

当紫外线的伤害超过皮肤自我修复能力,晒斑、炎症后色素沉着等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因此,无论是为了健康还是美丽,防晒都必不可少。

过度防晒的风险

尽管过度的紫外线照射会对皮肤造成伤害,但阳光对身体健康并非只有弊端。当皮肤接受阳光照射时,胆固醇会在紫外线作用下转化为维生素D3,这是人体获取维生素D的主要途径。维生素D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能促进钙的吸收。长期缺乏维生素D,可能导致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此外,研究发现,维生素D在调节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长期过度防晒,相当于切断了这条重要的“生产线”。

阳光对健康的益处远不止于此。科学研究证实,阳光照射能刺激大脑分泌一种血清素的神经递质。血清素常被称为“快乐激素”,能提升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同时,晒太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充足的光照还能帮我们校准生物钟,让人对夜晚更敏感,更快进入睡眠模式。

然而,当人们被对紫外线的恐惧所笼罩,盲目追求完全隔绝阳光时,就容易陷入商家精心设置的营销陷阱。目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所谓的高端防晒衣,它们看似科技感十足,实则大多是通过在面料上附着一些涂层来达到反射阳光的效果,并不存在过多的额外成本。有的高端产品所选用的材料甚至还不如普通防晒衣,其防晒效力也完全达不到宣传的效果。防晒产品也成了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媒体对此也多有报道。

科学防晒有“度”

1.选择合理时段

紫外线的强度存在明显昼夜变化节律。通常情况下,上午10点之前和下午4点之后,紫外线强度相对较弱,此时可适当减少防晒措施,让皮肤适量接触温和阳光。不过,高原、海边等紫外线较强的场景需要相应调整时间。

2.关注紫外线指数

天气预报软件通常会显示所在地的紫外线指数,并提供相应的防护建议。我国中央气象管理部门也制定了针对不同紫外线指数的防护指南,大家可根据自身情况加以参考。

3.选择合适的产品

在选购防晒衣时,务必仔细查看标签信息,特别是吊牌上是否标注了防紫外线功能及UPF值。通常,UPF值大于40才算合格,且数值越高,防护能力越强。例如,UPF50的防晒衣能阻挡至少98%的紫外线,仅有2%的紫外线能够穿透衣物,从而有效地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至于防晒霜,选购时应重点关注SPF和PA两项指标。SPF主要衡量对中波紫外线的防护能力,数值越大,防护效果越好。以SPF30为例,该数值表示涂抹后,皮肤表面吸收的紫外线仅为1/30。PA则代表对长波紫外线的防护效果,其系数用“+”来体现,“+”越多,防护能力越强。例如,PA+表示使用该防晒化妆品后可延长皮肤晒黑时间2~3倍,而PA++则表示延长4~7倍。

防晒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我们既要防住紫外线的伤害,也要尽情享受阳光的馈赠。希望大家都能科学防晒,在畅享阳光的同时,守护好皮肤健康!

参考资料

1.《一种错误的防晒方式,越来越多爱美女孩都在扎堆跟风尝试》,言安堂微信公众号

2.《挑防晒品前必看!包装上写的SPF和PA都是什么意思?》,科普中国

3.《夏季“全副武装防晒”,可能不健康?》,北京新闻微信公众号

4.《过度防晒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会得软骨病?皮肤科医生这样说......》,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

5.《选购防晒衣帽,看清紫外线防护系数》,人民日报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