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运动后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如何合理用药?—止痛药膏vs口服药的安全指南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盛大开幕,各地的运动员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然而,高强度的运动后,不少运动员都会遭遇相同的困扰:肌肉酸疼,甚至肌肉损伤。因此,如何科学、安全地缓解疼痛、促进恢复,成为让大家“寸步难行”的真正“痛点”问题。面对这些情况,许多人会自行涂抹止痛药膏或口服止痛药,但你真的用对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运动后肌肉问题的科学应对策略,助您更安全、有效地管理肌肉疼痛!

运动后肌肉酸疼vs.肌肉损伤:如何区分?

延迟性肌肉酸痛:延迟性肌肉酸痛通常在运动后24~72小时达到高峰,表现为肌肉僵硬、酸痛,但无明显的结构性损伤。常见于不常运动的人群或突然增加训练强度时。这属于正常生理反应,通常3~7天可自行缓解。

肌肉损伤:肌肉损伤(如拉伤、撕裂)通常伴随急性疼痛、肿胀、瘀血,甚至活动受限等症状。根据中国《运动医学》常规采用的分类标准,肌肉拉伤的严重程度可分为:Ⅰ度损伤(轻度):少量肌纤维撕裂,局部疼痛,但关节活动和肌肉力量基本正常,无明显肿胀。Ⅱ度损伤(中度):部分肌纤维断裂,伴有明显疼痛、压痛、肿胀及轻度瘀斑,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显著下降。Ⅲ度损伤(重度): 肌肉或肌腱完全断裂,功能丧失,局部可触及凹陷,伴有严重肿胀与瘀斑,通常需要手术介入。

止痛外用药膏vs.口服药:如何选择?

1.外用止痛药(局部用药)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外用制剂

代表药物:双氯芬酸凝胶、酮洛芬凝胶

作用机制:抑制局部前列腺素合成

2)其他外用制剂比较

类型

代表成分

代表药物

适用场景

注意事项

清凉型

薄荷脑、樟脑

复方樟脑乳膏

急性期镇痛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

温热型

辣椒素

辣椒碱乳膏

慢性疼痛

使用后需洗手

辛温活血型

草乌、重楼等

云南白药气雾剂

轻度挫伤

可能含隐性成分

外用止痛药优点:局部作用,全身吸收少,副作用较低;适合轻度至中度肌肉酸痛,尤其是肌肉酸或局部拉伤。

外用止痛药缺点:对深层肌肉疼痛效果有限;部分人可能对某些成分过敏(如薄荷脑、水杨酸)。

用药建议:(1)通常每日涂抹2~4次,涂抹时应轻柔按摩片刻,以药物充分渗透至皮肤,从而确保药效发挥;(2)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药膏(如双氯芬酸),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及在破损皮肤处使用。

2.口服止痛药

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单纯止痛,无抗炎作用,胃肠道副作用较小。

2)布洛芬、萘普生、塞来昔布等:兼具止痛和抗炎作用,适合肌肉损伤伴炎症的情况。各类非甾体药物在治疗运动损伤方面的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因此,选购时只需根据实际可获得的种类进行使用即可。

优点:全身作用,对深层疼痛或广泛性酸痛更有效;适合急性肌肉拉伤或严重肌肉损伤。

缺点:胃肠道刺激(如布洛芬可能引起胃痛、溃疡);长期或过量使用NSAIDs可能影响肝、肾功能;某些NSAIDs如塞来昔布对合并心血管疾病者需谨慎使用。

用药建议:依照说明书,尽可能短期、最低剂量使用(一般不超过3~5天),建议随餐或餐后服用。注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NSAIDs(包括外用+口服)对于有胃溃疡、哮喘、肝肾功能不全基础病史或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抗凝药等其他药物的患者,建议咨询医生或药师后再谨慎选用。

用药注意事项

1.运动员的特殊考量

避免违禁药物:如含有激素类的外用药或口服药。

赛前用药申报:若需使用处方止痛药,应提前向赛事医疗团队报备。

优先选择局部治疗:减少全身性副作用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2.对运动爱好者的建议

轻度酸痛:优先使用冷敷、拉伸、按摩+外用止痛药膏。

中重度疼痛或损伤:可短期口服NSAIDs(如布洛芬)联合外用药。

肌肉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RICE原则

休息:即损伤后首先要停止走动,以免进一步加重损伤。

冰敷:可用毛巾包裹冰块让受伤部位温度降低,收缩血管,减轻炎症反应和肌肉痉挛,缓解疼痛和抑制肿胀,每次冰敷要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加压:使用弹性绷带包裹受伤的关节,适当加压,以减轻肿胀。

抬高:尽量寻找一个舒适且可以抬高损伤处的位置,使损伤处高于心脏,增加静脉和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在运动损伤的治疗中,安全用药是首要考量。科学用药不仅能高效缓解症状,更能规避潜在的药物风险。处方药物的使用尤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严格保障药物选择的安全性与适宜性。

参考资料

1.BMJ运动医学专题综述(2024年3月)

2.WADA2025年禁用清单国际标准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