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属于心境障碍,伴随的情绪低落、兴趣缺失、思维缓慢、言语减少、失眠、厌食、呆懒、忧郁等症状就像魔障一样。女性远高于男性,春、秋季高发。抑郁症的发病率和伤残率高,严重危害着患者身心健康,是当今世界主要精神卫生问题。
目前,全球该病患者超过2.64亿例,每年有近80万例自杀身亡,成为青年组人群的第二大死因。而药物干预治疗,则是抑郁症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20世纪30年代,医学家结合证据分析,证实单胺类(俗称儿茶酚胺)是大脑中最要的神经传递物质,阻断单胺可诱发抑郁,激动单胺可缓解抑郁。单胺包括儿茶酚胺、吲哚胺两大类,其中儿茶酚胺类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吲哚胺主要是5-羟色胺。
由5-羟基色胺锁定了抗抑郁药的研发方向
5-羟色胺(又叫血清素)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神经传递物质),几乎影响到人体大脑活动的每一个方面,包括调节情绪、荷尔蒙分泌、精力、记忆力到塑造人生观。大脑中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群更易发生抑郁、冲动、酗酒、自杀、攻击及暴力行为。但女性的大脑合成5-羟色胺的速率仅是男性的一半,这点可有助于解释为何女性更易患上抑郁症。
随着年龄的增长,5-羟色胺作用通路的工作效率会出现下降,因为活化5-羟色胺的受体减少了。研究显示,60岁与30岁的人相比,大脑中5-羟色胺特异受体的数目已减少了60%,因此,更年期抑郁症者也为一般人的1-2倍。单胺氧化酶可催化5-羟色胺代谢成5-羟色醛由尿液排出体外。因此,抑制5-羟基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单胺氧化酶对5-羟色胺的代谢活性成为抗抑郁药的研发方向。
20世纪60年代,有一类三环类(结构上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抗抑郁药,可减少神经末梢(突触间隙中)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使脑内部位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增高,以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来对抗抑郁。因而衍生了以丙咪嗪、阿米替林等为代表的几十种抗抑郁药。但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明显的抗胆碱效应,治疗初期易出现口干、出汗、便秘、尿潴留、视物模糊、眼内压升高、心室颤动、心力衰竭或心动过速等副作用,利弊参半,在临床使用上受限。
寻找神奇的新药中也可见到华裔科学家的身影
科学家认为,5-羟色胺再摄取是提高抗抑郁药疗效的关键,把它锁定为切入点以寻求对心脏毒性更小的新药。1970年,华裔药学家与同事共同努力,对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的体外再吸收重新测试,在百余种受试物中发现一种化合物在体外抑制5-羟色胺的活性最强,对靶点的选择性高。两年半后,其同事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氟西汀的结构,1986年比利时首先获准,一年后被美国食药监管局批准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氟西汀对突触前神经元有关5-羟色胺的再摄取可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且为选择性的、显著增加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传递信息的作用,从而缓解抑郁症或强迫症、肥胖症、暴食症以及经前紧张症、恐怖症、焦虑症、人格障碍、情感双向障碍、睡眠障碍等。
氟西汀可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对5-羟色胺的重吸收,在突触和血小板部位强烈抑制与5-羟色胺的再摄取,间接地延长和增加5-羟色胺的作用,改善和纠正精神抑郁和强迫状态,解除抑郁症所伴随的焦虑、失眠、头痛等症状。一项中国50家医院参与的临床研究,对1937例各种抑郁和心境障碍者服用氟西汀,结果显示氟西汀能显著降低抑郁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后4周已有显著疗效,对各类抑郁和心境障碍者均有效。
国外一项研究将416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日分别口服氟西汀20毫克、40毫克、60毫克或安慰剂(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安慰制剂),连续13周。应用强迫症状量表评定,结果3组给药组的总分比治疗前分别下降4.6、5.5和6.5分,而安慰剂组仅下降0.9分,差异显著。
“五朵金花”让饱受抑郁之苦的人们站了出来
随着氟西汀的成功,不少制药公司纷纷加入开发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行列。短短几年,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以及艾司西酞普兰相继问世,被临床美誉为抗抑郁药的“五朵金花”。后续又推出了右氟西汀,起效更快,效果更明显,安全性也更好。此外,氟西汀分散片可在口腔内迅速分散成无数细小颗粒,快速吸收入血,缩短了起效时间。“百优解”名副其实,让那些饱受抑郁之苦的人们勇敢地站出来,找回了原来的自我和快乐。
作者:
北京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 北京积水潭医院 张石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