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失眠健忘、焦虑抑郁等问题日渐突出。目前,在临床上,西医主要以苯二氮䓬类、巴比妥类等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为主,但使用这些药物往往副作用大,易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等问题。而采用中药治疗失眠多梦,疗效确切且能明显规避上述问题,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药常用的安神益智类处方中,有一味使用频率很高、名字又很励志的中草药,那便是远志。
远志的趣闻
关于远志,民间有一句俗语:“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远志和小草,听上去一个高尚,一个卑微,似乎并无什么交集,那它们之间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
其实,上面这句话出自于《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典故:东晋时期名士谢安心怀隐居东山之志,曾多次拒绝朝廷出仕的邀请,后来碍于一代枭雄桓温的再三相邀,不得已才出山就任桓温属下的司马。一天,有人给桓温送了一些草药,其中有味药就是远志。桓温便拿来问谢安:“此药又名小草,为何一种东西却有两样名称呢?”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在座的郝隆随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隐居就叫远志,出山就成为小草。”谢安听了深感惭愧。
在这则故事中,郝隆的话一语双关,远志小草本一物,只是部位不同而已。“处”,藏在地下的根便是远志; “出”,发出苗来便为小草,可谓对远志和小草的最佳注释。
远志的功效
远志自古就是安神益智的良药。单从药名上看,就颇为励志,具有“使志向远大”之意。
明清医家卢之颐这样概括远志中“志”的含义—藏于肾而用于心,甚是贴切。世谓其为益智安神强志之品,历代多有记述。《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将之列为益智方药的第一名;宋代陶谷的《清异录·药谱》中将远志叫做“醒心杖”;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云:“此草服之能益智强志,故有远志之称。”并谓:“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
远志的炮制与使用
古人认为远志生品能戟人咽喉,使用前须经去心炮制。南北朝 《雷公炮炙论》中言:“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也。”后各代基本都沿用此净制去心的炮制方法。
远志一般在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趁水分未干时选粗大整齐的根放在平板上来回搓至皮肉与木心分离,抽去木心,即为“远志筒”。较细的根用木棒敲打使其松软,除去木心,因皮部不成筒状,故名“远志肉”。过于细小,不能抽去木心的称为“远志棍”。以筒粗、皮细、肉厚、去净木心者为佳。
现代在临床上主要使用生远志、甘草制远志和蜜炙远志三种炮制品。生远志可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甘草制后则能减其燥性,缓和药性,协同发挥补脾益气、安神的作用。另外还可蜜炙,以增强其化痰止咳的作用。
远志的现代研究
远志最早收录于1953年版《中国药典》,经历版药典修订和完善,现2020版《中国药典》中记载远志的功能主治为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以及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等症。
远志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物品名单中的中药,在现行药典收载的35首含远志的中成药中有16个为安神类方剂,在目前经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已上市的67个含远志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中有54个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功能。由此可见,现代临床远志主要用于改善睡眠、安神益智。
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从远志中分离鉴定了180多个化合物,包括皂苷类、酮类、寡糖酯类、生物碱类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其中最主要的药效成分为三萜皂苷类、酮类以及寡糖酯类。这些化合物/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抗衰老、神经保护、抗抑郁、催眠镇静、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心律失常等。
结语
远志作为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且应用广泛,药用价值毋庸置疑。临床凡痰阻心窍、惊悸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用之功效显著。但需要注意的是,远志性辛温,故心有实热或痰火内盛者则当忌服。
参考文献:
1.刘露,冯伟红,刘晓谦,等.中药远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22):5744-5759.
2.翁倩倩,赵佳琛,张悦,等.经典名方中远志的本草考证[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8):1238-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