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典故

除了青霉素,二战中还出现了磺胺类抗菌药物!

标签: 字号: 访问量:

20世纪30年代,西方科学家发现了细菌及其致病机理,当时认为一切疾病都源于细菌,因此找到好的抗菌药物成为研究的热点。

磺胺类抗菌药的发现

德国的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发现了一种红色的染料百浪多息——一种磺胺类化合物,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他在老鼠身上的试验获得了巨大成功,一部分被细菌感染的老鼠注射百浪多息后成功地克服了感染,活了下来,而没有注射的全部死亡。

当他正为研究成果高兴时,回到家却发现自己的女儿高烧不退,原来女儿不小心割伤了手指,细菌通过手指的伤口感染了全身。看着命垂一线的女儿,他想到了自己的另一个“孩子”——他的研究成果:百浪多息。

他将百浪多息注射到女儿体内,奇迹发生了,女儿不久就退烧并好了起来,而副作用是女儿全身都被这红色染料染成了红色。

为了奖励杜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抗菌作用,挽救了千万生命,1939年杜马克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磺胺类药物在二战中的应用

磺胺吡啶在二战中被广泛使用,而青霉素则要等到1943年后才大规模被使用,这是因为磺胺类药物具有简单的结构,可以完全由化学合成纯化,而青霉素要靠青霉菌产生,提纯过程相对于当时的科技还是十分困难的。

磺胺类抗菌药物是当时紧俏的战略物资,相比需要静脉注射的青霉素,磺胺类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来达到抗菌的作用,十分方便。

事实上,磺胺类药物几乎成了那个年代的“神药”,因其价格便宜、疗效显著,它的使用被无限放大。紧接着,因为无序使用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磺胺逐渐走下神坛,而更有传奇色彩、副作用更少、杀菌效果更强的青霉素的发现和大量生产更是掩盖了磺胺类药物的光芒,之后,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少。

新中国成立后磺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

新中国立以后,医药工业体系得以迅速建立发展,医药工业者们很快掌握了磺胺类药物的生产方法,生产出大量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能够治疗肺炎、产褥热、流行性脑脊髓炎,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是阻断叶酸在细菌体内的代谢,导致细菌叶酸代谢受阻。目前还有多种磺胺类药物在临床广泛使用。

磺胺嘧啶银乳剂,利用磺胺嘧啶的抗菌作用和银离子收敛作用,外用于开放的烫伤、烧伤伤口复方磺胺甲噁唑则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磺胺类抗菌药物,可作为一些耐药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的治疗,还作为艾滋病常见并发症卡氏肺孢子虫病的唯一首选药物磺胺嘧啶,不仅可用于外用于伤口感染,也能治疗流行性脑脊髓炎和艾滋病患者的弓形虫脑炎柳氮磺嘧啶,主要用于克罗恩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

相对二战时,现在磺胺类抗菌药物已经较少使用了,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长期大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后,很多细菌会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第二,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多,可引起肝肾功能损伤和造血功能抑制,尤其不适用于孕妇和新生儿,磺胺类药物会造成胎儿畸形和新生儿核黄疸。

磺胺类药物具有交叉过敏性,对一种磺胺药物过敏,意味着对其他磺胺类药物也过敏,呋塞米、格列本脲这些药物虽然不是抗菌药物,但含有类似磺胺的结构,可能发生过敏。磺胺类药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柳江美.磺胺与盘尼西林抗菌药物的前世今生[J].科学家,2014(09):21-24.

2.在磺胺嘧啶的生产战线上[J].医药工业,1972(01):41-42.

3.王奕.制菌磺胺药物[J].中国药学杂志,1963(07):306-311.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