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药食两用中药之一,因为它不仅常见于中药的处方中,更是频繁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除了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外,山药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山药名字的由来
山药,古称薯蓣,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因避讳而改名山药。山药的原名为“藷藇”,最早见于《山海经·北山经》,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藷藇”。宋代寇宗奭曰:“薯蓣,因唐代宗名豫,避讳改薯蓣为薯药,又因本朝英宗讳曙,改薯药为山药。”山药除了正名为“山药”,原名为“藷藇”以外,还有白苕、白药子、佛掌薯、怀山药、山板薯、山薯等别名。
山药的食用价值
山药的食用最早见于《卫国志》,其中介绍在公元前734年,当时的诸侯卫桓公将生长于古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的山药作为贡品进献给周王,自此历朝历代的皇室成员多食用山药。宋代的朱熹给了山药极高的评价,他表示山药“色像玉、香似花、甜如蜜、味胜羊羹”。据传在清代时,山药就已经是慈禧太后饭桌上的常客。
现代研究表明,淀粉是山药中含量最高的营养物质,其中的抗性淀粉不能在小肠内被酶解消化吸收,但可在结肠内被微生物菌群发酵而发挥有益的生理作用,在功能上可被视为膳食纤维,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体重、调节肠道菌群、促进矿物质吸收利用等多种生物学功效。另外,山药中还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山药的药用功能
山药是药食同源的典型代表之一,最早记载山药能入药的典籍是《神农本草经》,其中将山药列为上品药材,认为“山药味甘温,补虚赢,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现《中国药典》收载山药味甘性平,归脾、肺、肾经,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等症。山药是许多中药方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被大众所熟知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中都有山药。
在历代本草中,更是指出了何种山药入药,何种供馔。《本草原始》和《本草纲目》指出“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生山谷者入药为胜”;《植物名实图考》指出“生怀庆山中者细白坚实,入药用之”。产于怀庆府(今河南焦作)的山药习称“怀山药”,与地黄、菊花、牛膝并称为“四大怀药”驰名中外。“铁棍山药”为怀山药中的珍品,因其外形酷似铁棍而得名。
山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山药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淀粉、微量元素、黏蛋白、多糖、尿囊素、皂苷、脂肪酸等,其中各种成分既独立起效又协同作用,构成了山药丰富多样的药理作用和营养保健功能。
现代研究表明,山药中所含丰富的皂苷,能防止冠心病和脂肪肝的发生,有止咳、祛痰、脱敏,修复病变组织等作用;山药粘液中的多糖可刺激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能使被抑制的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山药中的多巴胺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淀粉酶能促进食物中淀粉的分解,增强机体的消化与吸收功能。山药是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患者的营养补品。此外,山药中的微量元素对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山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由于山药的黏液中含有皂角素和植物碱,少部分人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表现为瘙痒、皮疹、甚至恶心、呕吐等。这类对山药易过敏的人群不宜食用。另外,山药在去皮的过程中,手接触到上边的黏液也会引起瘙痒,因此处理山药时应尽量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参考文献:
1.毕嘉谣,田湾湾,张翼,等.经典名方中山药的本草考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8):159-162.
2.杨雁,孙羽灵,孙建梅,等.山药活性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2,41(12):55-60.
3.李鑫.浅析山药的食用价值和药用功能[J].食品安全导刊,2021(6):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