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种既神秘又让人敬畏的生物,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在中医药的大千世界中,许多与蛇相关的药材以其独特的疗效而被历代所珍视。除了上期分享的与蛇相关的动物药,还有一些名字里带蛇的植物药,它们或与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有着不同寻常的功效。
比如,我们经常能在一些中药外用洗剂说明书中看到的蛇床子,就属于“蛇药”里比较典型的一味植物药,今天就随安安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味神奇的中药吧。
蛇床子的传奇故事
相传秦朝时,江南的某个小村庄中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病的人全身皮肤长出一粒粒大小不一的疙瘩,且奇痒难忍,直至抓得鲜血淋淋、体无完肤才瘙痒暂缓。此病还有很强的传染性,没过几天,村里的大多数人就都被传染上了。村医束手无策,外地医生不敢前来,大家夜不能寐,痛苦不堪。
后来,有位游医郎中说远在东海的一座小岛上,生长有治这种病的药草,用它的种子熬水洗澡,可以治这种病。不过,谁也没有办法采到它,因为岛上遍布毒蛇,药草又常被毒蛇压在身下,所以无人敢前往采药。终于,在一个老药农的指点下,几名壮丁挺身而出。他们在五月初五当天,带上雄黄酒登上蛇岛,边向毒蛇身上洒酒,边寻找草药。历尽千辛万苦,仅剩一人背回了两篓草药。村民用这种草的种籽煮水洗擦,仅三、五次病就好了。因为此药多在蛇身下发现,如同蛇的床一般,故起名“蛇床”,其籽即称“蛇床子”。
蛇床子的来源与分布
蛇床子又名蛇粟、蛇米、虺床、蛇珠、思益、绳毒、枣棘、蔷蘼等,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蛇床因蛇常栖息于此草之畔而得名,李时珍说:“蛇虺喜卧于下食其子,故有蛇床、蛇粟诸名。”
蛇床植物耐旱耐寒,对土壤要求不高,适应能力强,大多生长于路旁、山坡、灌丛、草地及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等地区,朝鲜、北美及其它欧洲国家亦有分布。
蛇床子的功效与临床应用
蛇床子是常用的攻毒杀虫止痒类中药,《神农本草经》将蛇床子列为上品,载其“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癫痫,恶疮。”现《中国药典》记载:蛇床子味辛、苦,性温,归肾经,具有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等多种功效,主要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等。
古人认为,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却很少有皮肤病,可能与其经常食用蛇床子有关。同时,还从蛇喜食蛇床子的角度,解释其温肾壮阳的功效。清代张志聪《本草崇原》中载:“蛇,阴类也。蛇床子性温热,蛇虺喜卧于中,嗜食其子,犹山鹿之嗜水龟,潜龙之嗜飞燕,盖取彼之所有,以资己之所无,故阴痿虚寒,所宜用也。”
蛇床子为皮肤及妇科病常用药,常与苦参、黄柏、白矾等配伍,且较多外用。在中药成方制剂组方配伍中,蛇床子与补肾阳药如淫羊藿、补骨脂配伍较多,同时常与补血药如当归、熟地黄等组方; 在表现为瘙痒症状的相关疾病治疗中,蛇床子与冰片是使用率较高的药对。外阴瘙痒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蛇床子具有温肾补虚作用,故适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
蛇床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蛇床子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香豆素类及挥发油,包括蛇床子素、花椒毒酚、柠檬油烯、α-松萜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蛇床子有效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三种细菌临床分离株杀菌效果明显,并能减弱金黄色葡萄球菌残余株的致病力。蛇床子素可以抑制组胺引起的瘙痒,其机制是蛇床子素可以调节与组胺依赖瘙痒相关的离子通道—瞬时敏感离子通道(TRPV1)。此外,蛇床子素还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抗骨质疏松、抗炎、抗氧化以及类激素样等多方面的作用。
结语
蛇床子虽有诸多药用价值,但使用需谨慎。它性温燥烈,阴虚火旺者忌用。孕妇及皮肤敏感人群也应避免接触。在使用蛇床子及其制剂时,务必遵循医嘱,合理配伍。
参考文献:
1.伍冠一,曾曼榈,吉玉芳,等. 蛇床子本草考证[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4):72-75.
2.田斌,瞿孝兰,林义平,等. 蛇床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与临床,2020,11(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