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前沿

痒到睡不着?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选择来了!

标签: 字号: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其引发的剧烈瘙痒、皮肤红肿等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持续进展,新型药物不断涌现,为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JAK抑制剂因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成为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星

特应性皮炎概述

特应性皮炎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伴有剧烈瘙痒、皮肤干燥以及湿疹样症状,并且往往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大多数特应性皮炎患者在婴幼儿时期就会发病。患者常感到皮肤瘙痒,在夜间更为明显,搔抓后可能会出现皮肤破损、渗液等现象。皮肤干燥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可伴有鳞屑。此外,还可能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种皮疹形态。

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目标在于缓解皮肤症状,减轻瘙痒,减少皮疹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避免长期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JA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JAK抑制剂是一类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的药物,它们通过抑制JAK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JAK信号通路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些细胞因子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JAK抑制剂能够阻断特定的JAK蛋白激酶部分,从而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减少炎症反应。

第一代JAK抑制剂,例如巴瑞替尼,属于非选择性抑制药,能够同时抑制多个 JAK 蛋白的激酶部分,有效阻断多条JAK1和JAK2相关信号通路。巴瑞替尼于 2018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随后在 2019 年进入中国市场,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

第二代JAK抑制剂,如乌帕替尼,是选择性抑制药,主要作用于 JAK1,并对特定的JAK信号通路具有更强的抑制效果。乌帕替尼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JAK抑制剂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的应用

我国已经批准了部分JAK抑制剂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例如托法替尼、巴瑞替尼、乌帕替尼等。JAK抑制剂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靶点,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从而更全面地控制炎症反应,相较于单一靶点的药物,它们展现了更广泛的治疗效果。JAK抑制剂一般为口服给药,相较于一些需要外用或注射的药物,使用起来更加便捷,患者更容易接受,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JAK抑制剂主要适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治疗方法(如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在某些情况下,JAK抑制剂可能会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但需要注意潜在的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JAK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1.感染风险增加。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原因在于JAK抑制剂可能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从而降低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患者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并尽量避免接触感染源,例如避免与患者接触或进入受污染的环境等。

2.血液系统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这些都可能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因此,在使用JAK抑制剂期间,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

3.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这些反应可能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生活质量。患者还需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结语

作为一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新型药物,JAK抑制剂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然而,在使用JAK抑制剂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其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韩京宏,刘红.Janus激酶抑制剂治疗儿童难治性特应性皮炎二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4,40(03):190-192.

2.黄格日勒,张文静,杨宏昕,等.JAK抑制剂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网状Met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4,40(10):690-698.

3.闫沁远.JAK抑制剂安全性的研究进展[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6(04):105-109.

安安网更多科普文章,您可以通过以下平台查看哦,详情请搜“安安科普”。
收藏 | 点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