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泽
学校:沈阳药科大学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中药铺抓取中药的时候,看见中药匣子上写的“地龙”这个名字,心中会莫名的想,“龙”不是传说中的吗?“龙”不是能够翱翔九天,翻江倒海的吗?为什么会在前面加个“地”字呢?
地龙属于动物类中药之一,又称“地龙子”、“土龙”、“蛆叫”、“丘蜗”、“寒叫”、“曲鳝”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蚯蚓。在我国做为药物应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 草经》中即有详细的记载 “主蛇瘦,去三虫,……,蛊毒,杀长虫。” 1963年进入到了中国药典这个大家庭中。达尔文把蚯蚓称作“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名字由来
大家会好奇,“地龙”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这与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定的关系。传说赵匡胤登基不久后,患了“缠腰蛇丹”,御医们束手无策,后来请一位叫“活洞宾”的大夫来诊治,其取几条蚯蚓放在两个盘里,撒上蜜糖,使其溶成水液,涂在水疱上。说:“皇上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无法奏效,这药叫地龙,以龙补龙,当能奏效。”皇上高兴而服之,七天而愈。自此地龙传之。名字的由来也与“上食膏壤,下饮黄泉,形曲似龙,又能兴云,知阴晴”有关。
蚯蚓的种类那么多,哪些种类的蚯蚓才能入药呢?中药地龙来源于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栉盲环毛蚓和通俗环毛蚓的干燥体,多在春季至秋季间捕捉后,将外部粘液洗去并剖开腹部,洗净、干燥后入药。现在可实现地龙的人工养殖,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性。
特点功效
我们古代的医学著作中对地龙的褒奖可谓是不胜枚举。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肾、肺经,具有气腥窜降的特点,具有清热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利尿平喘四大功效[1]。临床用于治疗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 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等[2]。关于地龙的性味,《神农本草经》记载:“味咸、寒”;《唐·新修本草》和《证类本草》谓其:“味咸、寒、大寒”;《本草纲目》与以上古籍记载相同;明代的《滇南本草》还有关于 白沙蚓的记载:“气味甘,辛”;并且在清代《得配本草》和《本草从新》中也有对蚯蚓泥(粪)“甘,寒”的记载。
炮制方法
古籍中地龙的炮制方法主要有净制、盐制、酒制、烘焙、烧炭、面粉炒制、绞汁、石灰水浸等[3]。但在现代研究中,地龙的炮制品还有很多,如炒地龙、地龙炭、酒地龙、盐地龙、油地龙、蛤粉制地龙、甘草制地龙、花椒糯米制地龙等炮制方法[4]。生地龙气味腥,所以炮制的主要目的是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化学成分
研究表明,地龙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种酶类和蛋白质,还有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琥珀酸和次黄嘌呤等。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和谷氨酸,其次有缬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丙氨酸等,包括了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其脂类部分主要含有硬脂酸、棕榈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地龙为什么能够起到降压平喘的作用呢?次黄嘌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地龙的主要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包括调节心血管系统、调节血液循环系统、调节免疫系统、调节肝脏系统、调节肾脏系统、抗肿瘤与抗氧化[5]。
服用禁忌
1.咸寒,长于清热,善治热性病证。脾胃虚弱者以及慢性胃炎、慢性肝炎、食少易呕者禁大量久服。
2.有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心动过缓以及低血压患者忌多量久服。
3.具有良好的抗凝作用,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4.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老年人和婴幼儿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5.对地龙过敏者忌用。
6.有较强的收缩子宫的作用,孕妇以及先兆流产者不宜大量服用。
参考文献:
[1]刘调调,李晓红,巩丽丽,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7):529-530.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3]郑佳,谢明,刘威,肖洪贺.中药地龙本草考证[J].亚太传统医药,2020(04):76-80.
[4]熊颂强,钟凌云,宋嬿,等.地龙的采收加工、炮制和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0(1):111- 113,116.
[5]郭征兵.中药地龙的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分析[J].当代医学,2017(19):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