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虽然更多见于中老年,但近些年也呈现年轻化趋势。在治疗高血压的道路上,更是有不少坑,快来看看你有没有掉坑里!
1.父母有高血压,自己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有些年轻人认为,父母有高血压,自己患病的风险就会增加,经常见到一些陪伴父母就诊的年轻人问:“医生,我爸/妈有高血压,我是不是一定会得?
其实,高血压有遗传性,但不是一定会遗传。
首先,高血压病确实有遗传倾向。研究发现,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明显升高,并且,父母患高血压的年龄越小,子女得高血压的概率就会越大。但是高血压并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跟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父母有高血压病的人,并不需要过于忧虑,只要勤监测血压,健康生活,拥有健康身体是不难的。
2.降压药有依赖性,吃一段时间就得换/停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降压药物不是成瘾类的药物,所以吃降压药不会产生依赖性。
其次,高血压是慢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是高血压对于药物有依赖,而不是人对于降压药产生依赖。
最后,如果目前服用的降压药物效果不错,血压控制平稳,也没有什么不舒服,医生都不建议随便停药和换药,随意停药/换药反而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对血管造成更大的伤害。
3.年轻人,身体好,血压高一点没啥
实际上,高血压早已不是“老年病”了。不少20、30岁就血压高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偶然体检发现血压偏高,觉得无所谓,依旧抽烟、喝酒、熬夜,对自己血压偏高的问题置之不理。追问原因,大多会说“我还年轻,身体好,血压高一些也没啥影响吧。”
这个想法可是很危险的,研究发现,年轻高血压风险更大。跟老年高血压的患者相比,小于50岁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出现冠心病、猝死、脑中风的风险要高得多。
年轻的高血压患者,他们的理想血压要更低,130/80mmhg是合适的。所以并不是年纪轻,身体好,对高血压就应该放松,反而应该更加积极地控制,毕竟后面有几十年的时间需要跟高血压病共度呢,一定要管理好它,不让它给我们惹麻烦。
4.降压药一吃就是一辈子
首先要了解到,高血压一般分为两种,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我们一般所说的高血压都是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还有一部分人血压升高,是其他疾病引起的,比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血管狭窄等等,在治疗了“其他疾病”后,血压自然后降下来,就不需要再服药了。
一部分刚发现且血压值偏高不多、也没有并发症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是可以把血压降到正常的,他们也不需要终身吃药。
此外,焦虑情绪、失眠、一些药物也会引起血压升高,这些因素去除后,血压也会恢复正常,是不需要服用降压药的。
5.血压轻度升高=不用吃药
这是个误区,并非所有人都可以不吃药。
轻度升高的血压,如果不受控制,也会对“心、脑、肾、眼”等器官造成损害,所以是不是需要用药,医生说了算。
对于刚发现的I级高血压,如果患者比较年轻,并且在排除了器官损害后,可以尝试先调整生活方式,如果三月左右血压仍然偏高,还是需要吃药控制的。
6.只要不“头痛”、“头晕”、高血压就不严重
实际上,有一部分高血压的病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高血压是著名的“隐形杀手”之一,跟糖尿病类似,很多人吃得好睡得香,干啥都不受影响,但依然是高血压患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升高的血压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它可能导致的并发症。高血压对于“心、脑、肾脏、眼底”都有很大影响,等到影响出现的那天,后悔就迟了。
所以,高血压请以血压计测量的数值为准,不要以头晕、头疼的症状为准。头晕、头疼不是高血压病唯一的表现。